- 真实的武士刀耐用吗
- 不同古代历史时期的“”主体构成是否存
- 为什么海湾战争中输得很惨
- 为什么有人说86世界杯是老马凭一己之力拿
- 为什么只有马拉多纳能在世界杯打进世纪进球
- 如果丰臣秀吉不死,万历抗倭援朝会结束吗
- 街亭已经失守,蜀国正是用人之际,诸葛亮为
- 明代的之患为何能为祸四十余年
- 法国制造的飞鱼导弹为什么那么厉害
真实的武士刀耐用吗
武士刀是否耐用,从只狼和对马岛角度讲,挺有意思的话题。
对于武士刀是否耐用,从两个角度出发来看。一个是刀本身,一个就是用刀的人。
刀本身的话,包括硬度和韧性。也就是材质和锻造。武士刀的锻造,很多文章都有介绍,不再赘述了。但是金属材质有个特点,硬度越高往往韧性会降低,经过反复折叠锻打后的刀,会让硬度和韧性达到一个均衡的最好状态。但武士刀有个特点,就是容易生锈,需要不断的用油保养擦拭才行。
然后就是刀刃的弧度,一定的弧度,是为了卸除力量,避免在和大型武器或者大力对抗时导致刀刃或者刀身崩坏。这也是为什么唐刀这么受推崇的原因,因为唐刀是直身的,日本当时没这个技术,所以武士刀都是有弧度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用到的人。没错,再好的武士刀,也需要有人来发挥它的性能。刀身的长短尺寸,弧度是否和刀的主人相匹配,很重要。就拿我们经常说的“居合”来说,刀身长了,势必出刀速度会降低,刀身短了,那么攻击范围会受到影响。还有就是刀具本身的重心匹配问题,比如现代日本剑术中的袈裟斩,如果刀身重心位置与使用者不匹配,那么在使用袈裟斩时,武者本身的手腕也会受到一定损伤。这些都在对抗中,极大影响刀具的耐用性。还有就是武者本身的技术了,事实上在对抗中,讲究的是寻找对方破绽争取一击击杀,兵器之间的硬抗,最终可能是刀具已经卷刃,也没有最终结果。
文章最后,结合一下《只狼》来说说武器是否耐用吧,按只狼里,刀刀弹反的效果来说那么“契丸”在面对第一个大将河源田直盛的时候,很可能就已经崩断了。不过只狼里,有一个细节很对,就是狼得到了不死斩以后,依旧还是使用自己的武器,要知道不死斩肯定要比自己的那把平田家的武器要好的,但狼为什么不用呢,因为不死斩刀身较契丸要长,狼个子又矮胳膊也短,显然不死斩与狼是不匹配的。
结论就是:没有最好的武士刀,只有和自己最匹配的武士刀,以及要修炼自己的驭刀技术才是刀具耐用的根本。
不同古代历史时期的“”主体构成是否存
古代主要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以日本人为主,目的是为了报复蒙朝联军的侵略和女真海盗的掳掠;後期基本上是中日混编队,起因为明朝的闭关锁国(海禁)政策。 蒙古入主中原后,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至元两次征讨日本,虽然失败,而日本也因为恐惧元军的再度进攻,因此加强海防,终元朝不敢和与来往。朝鲜史取对马岛、壹岐岛、平户岛三地之名,称为“三岛”。
清朝的徐继畭所著“瀛环志略”,以及朝鲜的安鼎福所著“东史纲目”,均指出的起因在于朝鲜人(高丽人)配合蒙古侵日行为所引发的报复。后来日本进入南北朝的状态,的活动也由于管制力减弱而加剧。
由于前期对于日本与明朝、高丽贸易造成破坏,初成立的明朝对日本南朝发出的要求,随后敕封讨寇有功的南朝将军“日本国王”的称号。之后北朝室町幕府在南北朝合一后,由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再度进行,随后受封为新的“日本国王”。李氏朝鲜的开国君主李成桂因为有功得到很大的声望和势力,后来进行取代高丽王朝建立朝鲜王朝。之后随著明朝与日本间勘合贸易的盛行,以及对马岛与朝鲜之间的贸易开放,前期也逐渐式微。
前期的,是以日本人为主体,故被称为“真倭”(以平户藩松浦家为核心)。 明代的活动,以嘉靖朝为界可大体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从元末、明初到正德年间。元末,日本进入南北朝时期,其内战中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及破产农民流入海中,乘明初用兵之机,屡寇滨海州县。洪武时,海防整饬,尚未酿成大患。经永乐十七年(1419)六月的望海埚之战,明辽东总兵刘江率师全歼数千来犯之倭后,稍稍敛迹。
正统以后,因明代海防逐渐空虚,侵扰时能得手,致倭患又起。这一时期的成员多为日本本土之人,除裸侵扰外,还利用中日间存在的“勘合贸易”载运方物和武器。路遇官兵,则矫称入贡;乘其无备,则肆行杀掠。总的说来,嘉靖以前,侵扰只限于个别地区,时间亦短,尚未成为明朝东南地区的严重祸患。
明朝前期 明成祖发动叛乱,夺取,迁都北京后,据说建文皇帝在南方的残余势力与日本海贼合作,以日本一些岛屿为基地,在和朝鲜沿海进行报复性侵扰,由于这些南方人身穿日本人服装,使用日本人的武器和作战方法,所以也用“”这名词来称呼由日本人与南方人所组成的海盗集团。
明成祖晚年,由于陆上北方威胁未除,南方郑和下西洋以后,激增的海陆来往也带来了渐盛的侵扰,遂实行海禁政策,只开放勘合贸易(官方贸易),但后来到了嘉靖二年(西元1523年)爆发了宁波之乱,加上稍早时,葡萄牙人入侵发生了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此后沿海治安多次陷入危机,明朝遂宣布中断一切贸易,期望以围堵的政策来减轻的威胁,但也断绝许多自唐朝以来整个贸易产业链相关从业人员(鱼业、手工业、造船业、贸易)的生计,致使贸易地下化,商业纠纷无从解决,遂转成武力报复,之乱不减反增,造成了嘉靖倭乱。
后来的发展上,明人王直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王直曾上书朝廷请求开海禁,被拒绝后,把基地设在日本的平户藩,以反对明朝海禁政策的南方人为基础,与日本人、佛朗机人合作进行,在后期中,很为知名。胡宗宪与戚继光曾参与的军事行动。
明朝后期嘉靖以后,是活动加剧的时期。
其原因有四:
①战争造成日本各阶层人士的大量破产和失业,遂多流为寇盗;
②由于日本商业的发展,大小藩侯的奢侈愈益增长,对大陆各种物资和货币的需求更加强烈;
③日本室町幕府已名存实亡,无力控制全国政局,诸侯各自为政,尤其是南方封建主,将掠夺大陆视为利薮;
④这一时期有大量的商人、破产农民和失意知识分子等,由于各种原因留居日本。
其中有资本者纠倭贸易,无财力者则“联夷肆劫”,成为嘉靖隆庆年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这一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如侨居日本的首领汪直、徐海、毛烈、陈东、叶明(叶麻)、邓文俊、林碧川、沈南山等,即为此类人物。他们伙同,在日本封建主支持下,袭用倭人服饰旗号,乘坐题有八幡大菩萨旗帜之八幡船,侵扰东南沿海地区,掠夺大量财物。但此时明世宗朱厚熜迷信道教,不问政事。
由于丰臣秀吉发布八幡船禁止令(海盗行为禁止)的影响,的活动开始减少,东亚的海上贸易也因此平静不少;而类似支持反清复明运动的郑芝龙与郑成功之类的武装海商集团也是存在的,但是不称其为。
“假倭”产生的历史背景 明朝初年,因为明初的朝贡贸易厚往薄来,造成许多日本人冒充朝贡使者到明朝这里来骗钱。很多到来冒充朝贡使者的日本人没有日本的管辖,朝贡完了以后他们滞留在沿海抢劫。这是明初的。为防止朱元璋就颁布了海禁政策。洪武三十年所颁的《大明律》对海外经商限制得很严格,它规定凡私自携带铁货、铜钱、缎匹、丝绵等违禁物下海,及与外番交易者一律处斩,而且禁止私人制造具有二桅以上的出海大船。
而对于勾结外族的谋反大逆更是异常严厉:
凡谋反大逆,一律首从皆凌迟处死,本宗亲族祖父、父、子、孙、伯叔、兄弟、侄、堂兄,同居的异姓亲族外祖父、岳父、女婿、家中奴仆,凡年满十六岁以上皆斩。为了不被诛九族,海盗及者必须千方百计掩饰自己的出身。有明一代,起义者往往以绰号来掩饰真实姓名,像广为人知的崇祯时期农民起义,起义领袖都用绰号:紫八大王、不沾泥、扫地王等等,包括著名的闯王。
在东南沿海,人就直接可以假扮日本人来掩饰身份。而对于地方官来说,自己辖区的人起来大大拖累政绩,因此也乐于统统以倭情上报。嘉靖年间持续到隆庆、万历年间的四十年,是明朝为害最烈的时期,史学界称嘉靖大。在这一阶段里,从贼中迫于贪酷,困于饥寒的沿海平民才真正是的主体,而饥寒贫困的之一在于明朝片板不许下海的海禁政策。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东南滨海地区人口增加迅速,而土地没增加,人地矛盾突出。从宋朝以来,当地居民一直将出海贸易视为衣食之源,海商、水手、造船、修理、搬运加上种种服务,可以说大海养活了起码百万计的沿海居民。在福建,有句话叫做:海者,闽人之田。明朝海禁令无情地把当地居民的田给剥夺了,饭碗跟着也砸了。在广东潮州、福建泉州、漳州地区一向是通商出海的发舶口,潮漳以番舶为利,不许贸易等于断了他们的生计。对茫然失所的沿海居民来说,眼前摆着两条路:要么忍饥挨饿,要么铤而走险进行海上。
因为在本乡本土,所以在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令人难以相信的支持。作战时,屡屡发生看似荒唐的一幕:天时地利无所不占,如鱼得水。而代表正义之师的官军,反而不受欢迎,举步维艰。不少沿海平民百姓甚至直接支援,参加过抗倭战争的明人万表记录道:杭州城歇客的店家,明知是海贼,但贪图其厚利,任其堆货,且为打点护送。铜钱用以铸火铣,用铅制子弹,用硝造火药,用铁制刀枪……大船护送,关津不查不问,明送资贼。近地或送鲜货,或馈酒米,或献子女,络绎不绝;边卫之官,有献红被玉带者……(与)五峰(即王直)素有交情,相逢则拜伏叩头,甘心为其臣仆,为其送货,一呼即往,自以为荣,矜上挟下,顺逆不分,良恶莫辨。所以也难怪谢杰发出这样的惊呼: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是则闽浙及广之所同也。曾任南京刑部尚书的王世贞则对潮州、漳州、惠州地区的民寇一家断言为:自节帅而有司,一身之外皆寇也!
为什么海湾战争中输得很惨
海湾战争为什么输得那么惨呢?主要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了一场极不对等的战争。当时的号称第三军事强国,其整体装备比都强。但他完全不知道当时的美国,整个战争形态都巳改变了。战争一开始,美国出动电子战飞机对的地面雷达进行干扰,同时出动武装直升机对的防空系统进行全面摧毁,使北约的战机在伊领空如入无人之境,再加上战斧式巡航导弹的远程打击,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坦克没处藏,只好埋在沙漠里。这场战争使成了美国高新武器的试验场和现代化战争的实验田。他不光是仅以牺牲三人的代价打败了,同时也给上了生动的一课,也彻底打醒了人,逼迫开启了艰难的军事现代化之路。的败也败得其所。
为什么有人说86世界杯是老马凭一己之力拿
我想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文章可能有点长,请耐心阅读。
背景
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开幕前,阿根廷并不是最大的夺标热门,由四大黄金中场领衔、有着“史上最强国家队”之称的巴西队和由中场铁三角压阵的欧洲杯新科状元法国队才是,在他们的身后,还有卫冕冠军意大利、欧洲劲旅联邦德国和“红魔”比利时等一批同档次的球队。马纳多纳率领的阿根廷在上届世界杯上仅仅获得第11名,本届南美区预选赛也只是领先秘鲁队一分堪堪出线。
在这届阿根廷的阵容当中,除马拉多纳之外,仅有巴尔达诺(皇马)、布鲁查加(南特)、帕斯库利(莱切)、帕萨雷拉(佛罗伦萨)四位队友在欧洲踢球,如果不算上在西乙、只替补出场一次的特罗比亚尼的话。
在球队出征墨西哥前夕,比拉尔多不顾绝大多数国内同胞的反对,把队长袖标交给了马拉多纳,他自己事后回忆说“这是我做的最艰难的决定,但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不过这也意味着剥夺了帕萨雷拉的队长资格,人们简直想把我杀掉……”,即使大家愿意相信马拉多纳是一个球场上的天才,但是对他上届世界杯对阵巴西关键一役中的红牌仍然记忆犹新。
战术
比拉尔多在确定马拉多纳队长身份的同时,也确立了他在队中的绝对地位。球场上同样如此,只有马拉多纳可以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比拉尔多安排布朗作为自由人在后卫线身后,中场安排了五名球员,阿根廷传统的边锋战术被取消,只有身材高大、门前抢点突出的巴尔达诺顶在最前面,正处于职业巅峰期的布鲁查加被安排为第二前锋,他需要经常回撤到中场拿球。这样为一个人打造的球星战术历史上算得上绝无仅有。
巴西队主帅桑塔纳也可以为球星改变打法,但是他牺牲边锋的目的是为了同时排上四个强大的中场队员。
表现
墨西哥世界杯上阿根廷全队一共打进14球,其中马拉多纳一人就有5粒进球外加5次助攻的表现,另外还间接参与了其他3粒进球。第一场3:1拿下韩国,马拉多纳触球218次送出3记助攻;对阵卫冕冠军意大利在被阿尔托贝利点球先破门的情况下扳平比分;8分之一决赛面对乌拉圭,马拉多纳没有进球但是击中了横梁,不过以上这些都是开胃菜,接下来才是马拉多纳真正的统治时刻。
马岛战争的惨败彼时仍然是阿根廷国民头上挥之不去的阴影,对阵英格兰的4分之一决赛,马拉多纳同时上演了“上帝之手”和世纪最佳进球,凭此一战一举奠定了国家英雄的地位。半决赛如法炮制,两粒极其精彩的进球把普法夫和希福率领的比利时送回了老家。
面对西德队的决赛,贝肯鲍尔安排马特乌斯专门严密贴身防守马拉多纳,同时在他得球时其他球员要随时包夹,应该说这种战术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马拉多纳在比赛进行到88分钟时又一次展现了瞬间才华,他在断无突出重围的情况下用脚背一弹,皮球不偏不倚的划过西德队的重重布防找到了布鲁查加,后者突入面对舒马赫完成绝杀。
评价
队友巴尔达诺:“他是一个很任性,同时又很叛逆的人,只有球场上的马拉多纳才能得到所有人的喜爱。比赛中当球队遇到困难时,他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搞定一切,这就是迭戈.马拉多纳”——领袖!
比利时时任主帅蒂斯:“没有马拉多纳,阿根廷会是另外一支球队,他们不会如此强大;如果把马拉多纳给我,比利时也会赢得世界杯。”——能力!
西德队时任主帅贝肯鲍尔:“86年世界杯上,我们输给了阿根廷,但实际上是输给了马拉多纳。”——来自“足球皇帝”的评价!
结论
马拉多纳撑起了1986年的这支阿根廷国家队,不过在他的身边也有左膀右臂:巴尔达诺和布鲁查加,他们是对马拉多纳的绝妙补充,前者是围绕马拉多纳制定战术的一枚重要棋子,后者为了帮助防守牺牲了自己的进攻才华,布朗是三后卫阵型中的定海神针,不但顶替了受伤的帕萨雷拉,而且在决赛中打进首开纪录的重要进球。
即便如此,1986年墨西哥还是属于马拉多纳的,世界杯历史上从未有一届世界杯如此专属于一个人,这比16年前同样在墨西哥的贝利还要过分。
为什么只有马拉多纳能在世界杯打进世纪进球
这个需要实力和运气,实力是你有这样的能力,运气是别人没有对你犯规。实际上老马在打入世纪进球前手球使得英格兰军心未稳,其次是他在此之前也尝试过多次连续过人,英格兰人也多次将其绊倒。
除了世纪进球还有世纪助攻,对巴西那场,巴西全场占优,3次门框,阿根廷命大。而实际巴西对老马犯规十分粗鲁,三次背铲,一次双脚离地飞铲,一次前危险区域被老马反抢后的故意踢人,一次破坏单刀球。下半场一次突破,邓加没有中场犯规,造就了世纪助攻的出现,赛后巴西报纸刊登马拉多纳1:0巴西,据说邓加因为没对老马犯规被声讨,国家队也将其开除2年(这是啥逻辑?)
如果丰臣秀吉不死,万历抗倭援朝会结束吗
明朝万历皇帝
我认为倭军取得胜利的几率为零,万历两次朝鲜战争时间大致为: 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一次),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二次),其中1593年8月到1597年1月这四年为双方和谈休战时期,在第一次朝鲜战争期间,杨应龙在云贵地区烧杀抢掠,作恶多端,反复不定不久,杨应龙被朝廷革职,儿子杨可栋被押至重庆追赎,并死在了那里。的播州宣慰司使杨应龙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公然起兵反明。日本关白丰臣秀吉
明朝为了应付国内战争,只得暂时与日军进行和谈,这次和谈也得到了日本大名小西行长的支持。在和谈期间,明军开始调动全国各地20万大军,百万石军粮,为打播州做准备。在刘綎及麻贵、陈璘、董一元等将领步步紧逼下,杨应龙被杀死在海龙囤。朝鲜国王李昖
由此可见万历朝鲜战争,明朝投入的兵力是最少的,真正用在和倭军打仗的时间也才2年多。第一年便收复了朝鲜四道,倭军将领也很聪明,见明军攻势凶猛,采取坚守不出的战术,不敢和明军进行野战,利用坚固的堡垒,和火绳枪与明军对抗。可以说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第一次援朝,在李如松的带领下,取得平壤之战大捷:按明代档案,平壤之战,李如松上报的资料是明军战死796人,战伤1492人。
而日方死亡数是:守城的第一军小西行长 《日本战史.朝鲜役》与《征韩伟略》都记有同一兵力 “城兵一万五千人” 《日韩古迹》称有兵28000人.而《征韩伟略》则引得更清楚 当日军撤离平壤时 “行长检城兵不满五千”
即,平壤之战即使按日本资料,日军至少也死了一万余人,日军死亡至少是明军12倍。
看看朝鲜君臣对大明攻取平壤,是如何大开眼界,深感天威凛冽的。看朝鲜宣宗对大明的感状疏:
“窃照王师有征,天吏无敌,乃于本年正月初八日壬戌, 进攻平壤, 不崇朝而城破, 除焚溺斩杀之外, 余贼丧魄逃遁, 其军威之盛, 战胜之速, 委前史所未有。 臣与大小陪臣, 初闻捷音, 不觉涕泪之交下。 兹盖圣天子盛德诞敷, 神武远畅, 而名公赞谟, 本兵运筹。 侍郞宋专心机务, 指授方略, 谋猷克合, 用集殊功。 总兵李誓师慷慨, 义气动人, 军行所过, 秋毫无犯, 临阵督战, 身先列校。 至於铅丸击马, 火毒熏身, 色不怖而愈厉。 克城之日, 祭箕子而先封其墓, 恤疮痍而遍釂阵亡, 宣布德意, 慰问孤寡, 虽裵度之平淮西, 曹彬之下江南, 无以过此。 副参游击都司以下, 各该将领等官, 阚如虓虎, 如神助势。 至有巨石滚下而拒之直上者, 丸入胸膛而鏖杀未已者。 小邦袖手骇缩, 莫敢助力, 徒观其铁骑所蹴, 飞尘蓦野, 火箭所及, 赤焰弥天, 礮触列栅, 则决若吹毛, 抢剌守阵, 则捷若飞鹘, 腥烟漫空, 流血浑江, 天地为之摆裂, 山渊为之反覆。 彼贼之鸟铳汤石, 政犹螗臂拒辙, 无敢抵敌。 臣窃念, 平壤一城, 实伊精兵器械之处, 臣竭一道之力, 方经年莫窥, 而克复之后, 闻其所设守备, 则决非小邦兵力, 所可攻陷。 天威一震, 列屯望风, 已成破竹之势黄海以东, 不战自却, 旧都指日可复, 宗社次第汛扫。臣思先灵地下之感,念遗黎其苏之望,悲哀喜幸,惝恍难双,虽俗报答生成,实难为图。抑臣之所大快者,念惟小丑跳梁,自大于鳞人之乡;昧天之威,屡肆狂言,臣常痛之!今者鬼启其衷,自取天诛,其海岛垄栗惴惴然不敢喘息者,殊终其遗育,是岂徒雪小邦之羞,实亦彰百王之烈矣臣又闻之,有愿曲遂,天地之大德。所怀必达,臣子之至情。臣念今凶贼被剿,专在王师,而于小邦则未始有一毫创也。”
宣宗“第念再造我国,收复三京,专是皇恩”------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史料》第1772页
我们再看看碧蹄馆之战
碧蹄馆之战是一场明军对十倍以上日军的硬战,最终明军因兵少,双方交战后各自退返。
充分显示了16世纪军面对明军的的野战能力之弱,从此,日军丧胆,几乎再不敢主动与明军进行大规模野战
副总兵查大受和朝鲜防御使高彦伯率3000骑兵南下侦查。24日,这支部队与日军加藤光泰部相遇。一场激战,斩日军600余人,盲目乐观的查大受率部追击,打算长驱直入拿下王京。
自平壤大捷后,轻敌情绪普遍弥漫于明朝中。而此时坐镇王京的宇喜多秀家已调集重兵准备围歼这支深入的孤军。偏厢轻车阵
难以逃脱的查大受退至碧蹄馆固守待援,数万日军将此团团包围。危急之中,明军以战车结阵,阵外设置障碍物,士兵们依托坚固的战车以佛朗机、三眼铳、鸟铳狙击暴露在野外的密集日军。这是明军典型的打法,对日军来说却相当陌生。日军的火绳打在覆有铁皮的偏厢车上叮当作响,而明军则通过车上的射击孔向车外的日军射击。日军大队轻骑兵、足轻被挡在车外难以靠近,但火绳也依靠密集的火力打得明军抬不起头,无法阻止突围。手持三眼铳的明朝骑兵,三眼铳使用简单,为北方标配,一次连打三发后可以当钝器使用,乃是破甲利器。
激战一天,明军所剩无几兵士死伤过半,虽然之后李如松率部分骑兵及私人卫队2000人前来支援并与查大受军会合,但数千军士仍难以解开小早川景隆以十倍重兵设下的重重包围。好在危急关头明将杨元率一千骑兵及时赶到,缺乏铁质盔甲保护日军在骑兵的冲杀下八落。小早川景隆误以为明军主力赶到,立刻撤军。
此战双方都打得相当艰难,一方面明军孤身被围,不足,骑兵无法冲杀,但能依靠战车防御;一方面日军虽人数众多,但缺乏攻坚的火炮和冲击力强的骑兵、步兵们只能在铁炮手的掩护下以血肉之躯冲击车阵,战场一片惨烈。明军游击李有异阵亡,官兵伤亡2500余人,主帅李如松也差点死于日本忍者之手;日军阵亡将领有:久野重胜、池边永晟、小川成重、小野成幸、十时连久、安东常久、安东幸贞,他们大多是在乱军中寻求与明军将领单挑时分别被查大受、祖成训及李如柏、李如梅等明军将领击毙。
先摆资料,说清明军的死亡人数:
宋应昌的《经略复国要编》有很明确的记载。
宋应昌以兵部左侍郎经略朝鲜、蓟辽等处军务,是李如松名义上的上司
《经略复国要编》透露的入朝第一阶段(即日军败出平壤、开城、汉城三京为止),明军一共阵亡1241名官兵
从恤金发放量可见明细:
【○阵亡官九员 指挥二员,每员银十两
千总二员,每员银八两(内杨虎路远,加银二两)
把总二员,每员六两
百总三员,每员五两
军丁一千二百三十二名,每名银三两】
总计1241人 平壤战死796人,战伤1492人。加上开城阵亡6人,阵伤67人
1241-796-6=439
这个数字与《朝鲜实录》的记载基本相符
《经略复国要编》称二月内李如松要求给官兵换鞋子 各道相继送来鞋子如下
【○分守道解兀喇达靴一万一千四百五十九双
分巡道解兀喇达靴一万二千双
海盖道解兀喇达靴八千二百双
金州五百双
海州一千五百双】
总计33659双 通常情况 明军一定要有33659人 才会发相应数量的靴子 就姑且把这33659当成还能战斗的明军数量
明军总计38537人 除去平壤死伤2288人 开城死伤73人还有2517人没发到新靴子 排除有部分明军没收到新靴子和相当多的非战斗减员(主要是饥饿与冻伤,有时明军不食达二日之久) 碧蹄馆死伤估计不会超过1000人。
朝鲜《宣祖实录》明确记载,碧蹄战后,陆续还有不少被认为“阵亡”的明军回到大营,李如松十分欣慰:
“近日碧蹄被擒天兵,连续还来,提督亦以此为喜”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史料》第1739页
《经略复国要编》李如松在二月十六号上对明军兵员的统计很清楚 入朝官兵实到三万八千五百三十七人 平壤之战阵亡七百九十六 阵伤一千四百九十二 开城之战阵亡六人 阵伤六十七人 可战之兵为三万六千一百七十六人 临阵所选精锐为两万人。
按照《经略复国要编》的精确算法,
祖承训、李宁三千前锋
李如松、张世爵、李如柏一千
杨元一千后继
总计五千
而战果则是以五千当倭数万,最终斩获一百六十七级(交战情况下,士兵一般是没有时间去砍首级的),自身阵亡二百六十四,倭败绩遁退。
再看日寇的损失:
万历二十一年的三月下旬,宇喜多秀家在汉城清算了一下手里掌握的全部兵力,数字流传至今。可与碧蹄馆直接作战的日军部队与万历二十年七月末进行比较。
万历二十年七月末 万历二十一年三月末
黑田长政 8000 减至5269
小早川隆景(含秀包) 10000 剩下9552
立花宗茂、高桥统增 3200 仅剩1132
筑紫广门 900 仅存327
从列表里可以看出,黑田长政减少了两千七百三十一人,小早川本队减少了四百四十八人,立花和筑紫这两支一线部队分别减少了两千零六十八人和五百七十三人。三、六两军团合计减员五千八百二十人,将近6000人。
从上可见碧蹄馆留下的痕迹非常明显:
精锐的立花宗茂部队最早与明军接战,减员最严重,达70%,硬性减员达2000多人;随后参战的黑田部队稍好,减员30%
最后投入战斗的隆景损失最少,只减员5%。当然,这与隆景兵力基数大有关。
这些部队的减员,是随着在碧蹄馆投入战斗的先后顺序而递减。筑紫是和小早川一起投入的战斗,两人减员的绝对数也极其接近。
扣除零散战斗、非战斗减员等因素(尽管这时段内日军没有别的大战斗)碧蹄馆战斗给日军造成的硬性减员至少是3---4千人。从图中可以看到,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一年时间明军收复朝鲜半壁,第二次援朝,明军将倭军压缩到朝鲜南部。倭军已经毫无全线之力。
碧蹄馆之役后的日军逐渐失去了和明军对战的勇气,使得明军轻易包围了王京。但3万多人的明军以及不到1万的朝鲜军要攻克日军主力驻守的王京也决非易事。战事陷入了僵局。虽然明军烧毁了王京附近的龙山粮仓迫使日军撤出王京,但由来已久的已开始影响明军,军饷、后勤、纪律等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大大削弱了战斗力。朝鲜方面也没能提供良好的后勤补给,士兵更是不堪大用。加上国内杨应龙叛乱,明军只能休战回国。明军广泛装备的佛朗机炮,采用子母铳,射速是日本火绳枪的三倍,让倭军吃尽苦头。
1597年日本海路大军共14万人大举入侵朝鲜。明朝再度派兵如朝。此时李如松正忙于北方防务(后来不幸阵亡),明廷派总督邢玠率军支援驻朝明军,两路大军人数总计有7万。此次明军吸取教训,装备了大量的鸟铳来与日军的铁炮抗衡,众多身为戚家军后裔的江浙兵被投入战场,他们均以使用火器见长。但明军最高军事长官经略杨镐则是个好大喜功善使手段的人,之后明军败于蔚山及二十多年后的萨尔浒大战明军惨败,他都负有主要责任。大将军炮队
1597年7月,日军分左右两路展开攻势。不久由宇喜多秀家、小西行长率领的左路军连克数州,包围南原。明军副总兵杨元率3000骑兵和朝鲜全罗道兵史李福男率3000朝鲜军困守南原。在近十倍于己的日军围攻下,弹尽粮绝的联军突围,大部战死。加藤清正率日本右路军攻克全州、金州等地、进逼王京。朝鲜局势再度危急。
不久明朝各路援军抵达王京巩固城防。副总兵解生在稷山与黑田长政、伊达政宗的第三军团遭遇。一场激战,明军充分发挥了骑兵和三眼铳的优势,在朝鲜军的鼎力协助下大败日军。另外彭友德也率联军在青山击败日军,大大缓解了王京的危局。
复职的李舜臣率朝鲜残余舰船12艘在鸣梁海战中击溃了133艘日军舰船组成的庞大舰队,日本的补给线面临被全面切断的危险,陆上日军放弃攻打王京的计划,向南撤退,修筑工事固守以待反扑。
在此大好局势下,爱出风头的杨镐集中3万多明军及7千朝鲜军围攻加藤清正固守的蔚山。各路兵马顶着日军雨点般的火绳冒死突击,江浙、福建的步兵举着火难以击穿的滕牌前进。就快大功告成之际,进攻停顿,接着由于锐气丧失而久攻不下。随着大批敌军来援,联军仓皇撤退,蒙受了重大损失。
在围城中,蔚山城内发生倭军也不好受,大面积出现冻饿而死的惨剧,(综合《宣祖实录》记载,也写明蔚山日军上万人冻饿而死)。
淺野幸長有位家臣名叫大河內秀元,留下兩卷從軍日記《朝鮮記》,記載著當時的慘狀。
“29日,敌我双方都按兵不动。我方在城内不分昼夜地修缮防御工事,根本没有时间睡觉。城中阳光照到的通道上,还有塔楼脚下,各处都有三、五十人因承受不住饥渴严寒而蜷缩在一起,武士、足轻或民夫,大家都没什么两样。还有一些人垂下头,躺在地上睡着了。士兵们手持长枪巡逻,也有人一整天都不动弹。人们用枪柄捅他们,试图将他们叫醒,但有一些已经冻死了。”
日本《征伐记》--【○于是城中及饷路绝矣,夜汲濠水濠多尸混血饮之以救渴,嚼纸或煮壁土而食,或食牛马,牛马亦尽。
关于进攻停顿的原因,一说杨镐打起小算盘想要送李如梅人情让他立头功,而李如梅的骑兵不善于攻打坚固要塞;另一说是游击茅国器不愿居功自行退兵。但最后撤退时组织不当造成大溃败,身为主帅的杨镐不得不负责任。不久他便被押回北京蹲了大狱。罪臣杨镐
按朝鲜史料《宣祖实录》记载,蔚山的日本遗留人员自己称死了一万三千人:
【○通判曰: “倭子十名, 出来釜营言: ‘陈提督露梁战捷时, 倭奴死者一万三千, 刘提督(即刘挺攻小西那一路)所杀, 亦千余矣。 行长, 淸正, 已为撤回原鎭, 平义智方在对马岛, 有再犯之计’ 云矣。】
【○日午,贼兵大败,追焚二百余艘,贼兵烧溺俘斩殆尽,义弘等仅以余兵五十艘脱走,行长乘其间潜出猫岛西梁,向外洋而遁】--《宣庙中兴志》
再来看看丰臣秀吉的囧态《日本外史》--【○吾起人奴,至为关白,孰非国恩哉?吾与明勾兵,祸结弗解,吾深悔之。彼闻吾死,或大举来报,国朝自古未曾受外国侵辱,及我时受焉。吾深耻之,是吾所以托国家于家康】 【○十三日,疾大笃,将瞑,已而张目曰:【勿使我十万兵为海外鬼。
蔚山一战,联军损失近两万人,但日军也损失了一万多人,无力再战,只能勉强固守沿海要塞。联军再度发起泗川战役,为便于攻城,明军调来大批重炮,摧毁了大批工事,轰得岛津义弘灰头土脸。眼看即将成功,明军的一门大炮炸膛引发火药库连环爆炸,岛津义弘趁乱杀出,联军功败垂成。
虽然联军败于蔚山、泗川,但明朝兵力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大军可整装再战。日军龟缩于沿海要塞中,海上有李舜臣还有陈璘所率的明朝水师,陆上有义兵,补给越来越困难。几乎动员了日本全国的力量,激战数年仍无法得胜,丰臣秀吉最终郁闷而死。日军接到撤退的命令并争取“最体面的议和”。
明军和朝鲜军开始追击,李舜臣和明朝派来的水师也在海上阻敌归路以求围歼。终于,在1598年11月12日,联军与被围的日军在露梁海面展开了最大规模的海上决战,参战双方各投入数百艘战船。最终联军大获全胜,日军被歼一万五千余人,第五军团几乎全军覆没。而朝鲜的大功臣李舜臣和明朝水师将领邓子龙都牺牲了。
日军残余舰队退回日本,留在朝鲜半岛的日军也相继被消灭。历时七年的援朝之战终于取得伟大的胜利。
对明军和日军的火枪运用作简单总结。日军在野战中以三段击等战术给明军和朝鲜军造成相当大的麻烦,防守时依托要塞、工事也给对方造成重大伤亡。从这点上来说倭军的火枪战术运用得比明军要成熟。不过明军依靠大炮使日军苦心经营的要塞工事土崩瓦解。我们通过以上信息可以看到,日军装备的火绳枪并不多,每15人只有一把火绳枪,至于日本铁炮比不比得上上明朝,答案是很不幸的,比不上。日本普遍装备的并不是上面的那些大家伙,而是2.5匁铁炮,而大明普遍装备的则是三钱鸟铳。日本的铁多依靠南洋进口。
对明军来说,他们无法像倭军那样只凭借火绳枪,也无法向日军那样形成持续密集的火力。但是明军的火器种类繁多,作战时明军的火绳枪起到狙击等辅助作用,利用坚固的车营,以虎蹲炮、佛朗机、大将军炮,三眼铳、火箭,地雷等火器相互配合依次发射,节节推进,重创倭军。
从大局上看,明军是稳步推进,以少胜多,两年时间从鸭绿江一直打到朝鲜南部,只能坚守十几座倭城苦苦坚守,没有全面的能力。就算丰臣秀吉没死,也一样难以维对朝鲜的控制,水路补给被明朝联军切断,士兵在朝鲜忍饥挨饿。这个时候别说进攻了,能不能安全撤退都是问题。而且丰臣秀吉国内的局势也不稳定,几个大名对丰臣秀吉的位子虎视眈眈。他不可能把自己全部家底投入到没有希望的持久战中。所以丰臣秀吉死不死结果都一样!这篇文章有很多朋友提供的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街亭已经失守,蜀国正是用人之际,诸葛亮为
关于马谡的问题有几个版本,不尽相同。
其一,《三国志·蜀书·向朗传》的记载是“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其二,《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则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即马谡在狱中病故。
其三,《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即诸葛亮下令处斩了马谡。
裴松之注引《襄阳记》中的记载,马谡临死前曾写信给诸葛亮,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后诸葛亮待其遗孤如同己出。
如果此记载属实,可证明马谡死前未曾有机会再与诸葛亮谋面,否则也无必要写这么一封信。而据《三国志·蜀书·王平传》中的载,“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可见诸葛亮确实曾下达处死马谡的命令。
反观《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马谡)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就很有问题!
马谡随刘备入蜀,做官处事,并没有什么严重失误,刘备是怎么看出来“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呢?刘备又怎么知道诸葛一定要用马谡呢?说不通!
因此,“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句话本身就应该是在街亭之战中才产生的!当马谡说”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的时候,谁能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呢?而亮纳其言。
所以,我认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之语,根本就不是刘备说得!!!它更像是诸葛自己对马谡下的结论。
正是因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留着也没用,用以正军法再合适不过了,咎由自取。
明代的之患为何能为祸四十余年
因为有利可图啊,而且利润性价比太大了。
这世间的事,基本都是围绕着利而进行的,从古到今都是这样。
明代的横行,其实就是几方逐利下的结果。
首先是真倭,也就是那些日本浪人。从明初到嘉靖朝,灾祸可以说基本没太断过。但也是有轻重之分。元代和太祖时,东南一带猖獗,也是正好赶上日本的镰仓幕府处在南北朝时期,战争 使得不少武士流离失所变成浪人,为了活下去,他们便选择铤而走险,出海抢劫。很显然,就日本当时的邻居来看,也就有钱,自然他们也就把矛头指向了江浙。
弘治、正德到嘉靖朝,日本的室町幕府对各路大名的掌控力衰弱,日本逐渐进入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那自然又是一批批的武士沦为浪人,带着一帮穷鬼下海来大明抢劫。
不过日本那时候毕竟人口少,而且所乘坐的小船航海能力实在不敢恭维,一波下来,十有二三是要死在路上的。因此这中的主力军却是东南沿海的明人。他们多是些渔夫、商一类吃了海禁政策大亏的人,为了活下去,或者是为了活得更富裕,选择铤而走险,拿起屠刀对准了自己的同胞。
而这第三方则是大明在东南广布的卫所。太祖时,猥琐军尚且拥有不小的战斗力,可到了文皇帝时,卫所就已经显露颓败之势,这也是为什么成祖会强化京营的建设。等到了嘉靖朝,这卫所的军户其实就是一帮倍受剥削的贫困老农,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操练,更别说有什么战斗力了。
也是因为卫所军太垃圾,这才给了可乘之机,一面是混吃等死,一面是亡命之徒,一面是打赢了也不见得有什么赏赐,一面是成功便是腰缠万贯。就这两种利益的驱使下,凭啥不横行。
即使当时的明调动了有些战斗力的募兵来抵御,可军中风气盛行,军饷都贪污到了各路官员手里,本身募兵就是拿饷打仗,钱不到位,谁给你卖命。于是乎便有了击败撵着两万明军到处跑,还能再南京城下洗劫一波的悲剧。
说到底,明代的之乱很大程度,时明朝政策自己带来的悲剧。百余年的海禁,换来的只是沿海对海洋财富可望不可及所产生的怨愤以及铤而走险。糜烂的卫所和的官场使得这些国防力量不能保护这漫长的海岸线。
肉食者置身事外,不愿趟这趟混水,随便说个势搪塞过去了,却不想有理想有抱负的戚继光将军只要认真训练三千余人,便可将这百年大患扫平。
一个隆庆开关,便极大地缓解了沿海的压力,确保百余年内,沿海不再发生这般严重的乱寇。
说到底,都是当权者的不作为。
法国制造的飞鱼导弹为什么那么厉害
法国飞鱼导弹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1982年的马岛战争中,阿根廷海军发射飞鱼导弹击沉了当时英国海军最先进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飞鱼导弹的单价只有20万美元,而“谢菲尔德”号驱逐舰价值1.5亿美元。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导弹,竟然击沉了一艘巨大的驱逐舰,不仅让英国人感到吃惊,全世界也对飞鱼反舰导弹刮目相看。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事件的经过。
1982年5月4日,阿根廷海军的海王星巡逻机发现了英国海军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因为英国海军不敢让航母靠岸太近,所以派出了护航舰艇单独行动。本来“谢菲尔德”号驱逐舰是一艘防空型导弹驱逐舰,所以英国认为它不会有太大危险。事实证明,这种行为是很危险的。阿根廷海军发现“谢菲尔德”号后,立即出动2架“超军旗”战斗机前去攻击。由于“超军旗”攻击机的航程很短,经过了一次空中加油才抵达“谢菲尔德”号附近海域。
“超军旗”攻击机的飞行员也知道,“谢菲尔德”号驱逐舰的防空能力很强,所以不敢飞得太近。其实阿根廷海军的攻击机刚一升空,就被英国海军的雷达给捕捉到了。只不过由于英国人马虎大意,认为只是误报所以没有重视。为了不被发现,“超军旗”攻击机在接近远程雷达预警范围时,关闭了机载雷达继续低空飞行。在距离英国战舰40多公里处,突然升空到150米高度,打开机载雷达30秒,成功捕捉到了“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和“普利茅斯”号护卫舰。于是阿根廷飞行员对两艘战舰各发射了一枚飞鱼导弹。
飞向“普利茅斯”号护卫舰的飞鱼导弹没有击中目标,而“谢菲尔德”号驱逐舰由于舰载雷达系统没有正常工作,所以不知道危险已经到来,等船员用肉眼看到导弹袭来时,为时已晚。飞鱼导弹击穿了“谢菲尔德”号第二层甲板的右舷,穿过初级船员舱,穿入水线上方2.4米处的前辅助机房内。有人说弹头没有爆炸,有人说弹头爆炸了。英国海军的调查认为,弹头确实没有引爆。实际情况是,这枚飞鱼导弹撞击破坏了“谢菲尔德”号的配电系统以及海水消防总管,导致该驱逐舰被大火吞噬而无法展开救援,船体被严重烧毁最终沉没。
那么,飞鱼导弹的实际性能如何呢?第一,飞鱼导弹的制导技术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它采用了惯性制导加末端主动雷达寻的制导,具备“发射后不管”能力。所以阿根廷的“超军旗”攻击机发射完导弹后,立即就飞回了。第二,飞鱼导弹的射程也很大,最大可达70千米。飞鱼导弹在最后飞行阶段处于掠海飞行阶段,距离水面2~8米的高度,能够躲开雷达和防空导弹,命中概率可达95%以上。第三,飞鱼导弹的速度很快,最高速度可以达到0.9马赫(1130公里/小时)。第四,飞鱼导弹的战果显赫,除了击中英国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还命中了“大西洋”号运输船、“格拉摩根”号驱逐舰。美国海军的“斯塔克”号导弹护卫舰也被飞鱼导弹击中过。